• 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务公开
  • 德育之窗
  • 教学管理
  • 教育科研
  • 教育技术
  • 安保后勤
  • 党团工会
  • 特色建设
  • 学校考评
    详情信息 首页 > 详情信息
    江南名儒胡石予研究
    [发布时间2020年3月17日]

    江南名儒胡石予研究

    摘要:江南名儒胡石予一生经历传奇,生活简朴,对母亲极为孝顺,生活中常以诗书为伴,是一位多才多艺之人。一生著书无数,为人却十分的淡薄名利,终身从事教学活动,一生桃李满天下,连号称“吴江文皇帝”的金松崇也对他赞赏不已。

    关键词:胡石予;读书为伴;简朴孝顺;多才多艺

     

     

    胡石予先生医生谦虚好学,爱书惜书。胡石予先生一生从事教学活动,与相差四十岁母亲之间感情极为深厚,每次在他教学回家之际都会倚门盼望儿子归家。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文人,石予先生与钱民山、高吹万并称“江南三大名儒”,石予先生年轻时与当地文人做诗合唱,为当时都护风气之一大特性,后将众人诗作集中编辑了《蓬溪诗存》一作,至今一直流传为昆山地区之佳话。

     

    胡石予先生平生简介

    胡石予先生17岁就在蓬阆镇上开馆授徒,当起了私塾先生,从此,一生从事教书活动。年轻时的石予一边教书授课,一边刻苦自学钻研,18岁应考秀才,县试、府试及院试均名列前茅,进学成为县学生员。19岁,赴江宁参加秋闱,可乡试不第,从此不再应试,教学之暇以诗书自娱。20岁时与当地文人一起作诗唱和,兴当时之文风,后汇众人之诗作学说编辑《蓬溪诗存》一书。61岁,胡石予回归蓬阆,潜心著述,著有《炙砚诗话》、《半兰旧庐诗》、《画梅新话》和《记事珠》等。67岁患丹毒,赴沪动手术,右足残废,以陶潜自比,吟咏如故。抗战开始,他避难至安徽铜陵章村,1939828日,患痢疾在当地病故,享年721

     

    诗书为伴-旧年好时光

    胡石予先生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他从十七岁时就开始从事教书活动,至此之后,终身从事教书活动,一生与诗书为伴。石予先生一生惜书好学,教书、读书、买书、藏书、焚书与诗书有着不解之缘。学校分给他一间宿舍,他将其改造成“图书馆“从无到有,不辞疲惫的一本一本的从各地寻找、淘购书籍,并往宿舍中添置书本,学生和同事有事找他时,经常需要沿着长长的书架,婉转曲回寻找才能够见到其本人,很多时候,石予先生阅读、浏览书籍至兴奋时常常忘记吃饭忘记,等他赶往伙房时伙房早已关闭。

    石予先生不仅买书、藏书、看书,他还常常在课间向学生传授自己观书心得,与学生共同研讨书籍的意蕴之思。他常常言传身教且注身教重于言教,对于书本中提出的经世之观点,他常常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见解,由于其教书风格的独特性,因此,他的学生杰出者尤甚,遍布天下,其中著名的就有叶圣陶、郑逸梅、余天遂、胡伯祥等。他的学生在后世提到他时曾不止一次的说起石予先生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的授课行为理念。与一般师道尊卑的传统教学理念不同,他与学生之间相处融洽,从来不会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同级别的身份去看待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他与学生之间的相处常常是亦师亦友。他教学时十分注重实践,对于学生提出的疑惑常常言传身教2,例如:“石予先生在讲授唐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学生大多到过寒山寺,但是都没有听到过夜半的钟声,言语间不无遗憾。结果,石予老师来了雅兴,当天晚上就雇了两条船,约同住宿的学生一起出娄门,摇往枫桥。到达寒山寺已是半夜,寺门早已紧闭,大家用力敲门,惊动了寺内僧人,听说这一群人竟然为了一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而专程前来,不由大为惊讶。学生们要求寺僧敲一下钟,无奈僧人不敢造次,说这钟是信号,不能随便乱打,目前寒山寺只有晨钟,夜半的钟声早已是历史的声音了。众人听了颇觉遗憾,好在第二天是星期天,大家决定坐等天亮,再改道去天平山游玩一番。对此,石予先生也曾系之诗:“发舟出娄门,云破月微露。泊舟到枫桥,云密月何处。两舟数十人,数人登岸步。山寺门已扁,寺僧唤不寤。犹忆张继诗,姑苏城外路。夜半未闻钟,明日天平去。”选自《百度百科-胡石予传》小节节选。

     

    3  简朴孝顺-青春作伴好还乡

    胡石予先生一生简朴,由于其一生从未穿过丝绸,朋友以及晚辈多以“胡布衣”相称,由于其自身拥有刻印之技术,所选用的印章多为自己雕刻的额,因此索性以“胡布衣”之名印与所作诗词歌画之上。石予先生之简朴的习惯可以说是到了一个苛刻的地步,某次,其一件布衣由于缝补次数太多,已到达无法缝补之地步,石予先生的媳妇就将衣服扔了,并为其购买了心得衣服,石予先生知道后极为痛心,并大呼“习奢非治家之道,非治家之道” 3

    石予先生由于父亲早年就病逝一直与母亲相依为民,由于自己是老来子,因此与母亲之间年龄差距比较近40岁,石予先生从17岁就开始从事教书活动,每次其教书轨迹之时,母亲都会倚门盼望儿子归来,石予先生心系母亲。常常不愿意出远门,每个月都必须要回家看望母亲几次,由于其母亲经常倚门盼儿归,因此他家门楼上在经过兵荒马乱的年代,门额的砖刻上之神下半个“兰“字,后来为纪念母亲将斋名取为半兰旧庐,此后发表的文章多以“半兰”为提名4

     

    多才多艺-诗词书画明心境

    胡石予先生医生多才多艺,其擅长作诗、绘画、篆刻、书法等。

    石予先生的诗:石予先生的诗多是未了明心境,许是生于乱世、许是生逢政乱之时、许是才情未了,石予先生的诗总有一种惆怅未了的韵味,以《蓬溪诗存》中 “老以诗鸣非本心”这诗句为例。这说明当时的石予先生拥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却苦于受到当时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终未能达尝所愿。石予先生的诗淡雅闲然,多有放翁之意,例如:他在《半兰旧庐诗》的自序中,有一段自述,很是耐人寻味,“余诗尝自拟一境,似雪窗寒客,豆棚野叟,秋寺残僧。又似月黑云昏之夜,一点流萤,逐风飘泊,三五微星,乍明乍灭,我既不知所以然,人亦视若无睹。”以诗达意,通过采用象征性的手法,表情达意,实为妙哉5

    石予先生的画:石予先生的画多以梅、松竹、兰花为主,石予先生在自家院子里种植了许多梅兰和松竹,他尤其喜欢画墨梅,几十年来从未拜师,以自身喜好与意境为师,绘画内容积极、淡雅、从容、历练,绘画随性自然,每一副画都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其中意蕴悠长,多数都会伴有自己题作的诗句,干净利落、自成一体,诗话搭配绝妙。昆山市昆仑堂艺术馆有折枝梅花二幅,高洁、淡雅、不落窠臼、富有韵味,这样的梅花,隐约间透露着这位隐士高人的立身之德,立世之道,不为世俗所牵绊,不为名利所羁绊,傲然鼎力,超然脱俗。石予先生的墨梅,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将画作、诗品和人格融为一体,堪称人生自我写照6

    石予先生的书法:我们常说自如其人,这句话的含义在石予先生身上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石予先生的画信手拈来、从然淡定、一如他的人品、诗品,他的画也自有画品,他的画如他本人颇有王者之风,如一位遗世而独立的匠人,在诉说着生命的点滴情愫与胸怀。

     

    结束语

    胡石予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人墨客,在他的骨子里浸透着来着他那个时代文人的精与神,他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人,以自己的诗品、画品、书品、人品在一点点的教化着世人,不管是在怎样的时代,都会有令人深信不疑的品格。你、我、他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仅是一次一次仗义言辞的演讲,不仅是一次心灵鸡汤的抚慰、人生亦是如此,它不在乎时间的流逝,不在乎世人的眼光,不在乎一个鄙夷之声,无论是在何事、何地、何样的境况之下我们都需要保持自己的精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