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务公开
  • 德育之窗
  • 教学管理
  • 教育科研
  • 教育技术
  • 安保后勤
  • 党团工会
  • 特色建设
  • 学校考评
    详情信息 首页 > 详情信息
    俭孝好义的家风——胡石予家族
    [发布时间2020年1月17日]

    俭孝好义的家风
        所谓家风就是指家族的传统、规范和习俗。昆山蓬阆胡石予家族系胡氏文定公南宋经学家胡国安后裔,其先祖于明季由安徽徽州迁居昆山蓬阆里作贾,开设典当铺和南货店。徽商素来具有贾儒结合,急公好义的风俗。自从胡石予从事文化工作之后,昆山蓬阆胡石予家族开始从商人家族转化为文化家族。这一家族除了继承徽商的些优良家风,又有自己独特的家风。昆山蓬间胡氏家风主要是俭朴、至孝、急公好义、读书藏书等。
        俭朴,是昆山蓬间胡氏家风的突出特点。石予父亲胡钟祥1815—1884,字元吉,号履斋。“性俭实,刚毅威严,热心公益事,喜为邻里调解纠纷,公正无私,闾里颂扬1石予母亲谢氏(18301923),持躬节俭,欲以俭德家风来影响扭转里中奢靡之习。石予夫妇更是秉持俭朴家风,艰苦自立。石予自从到草桥中学任教之后,夏不穿绸,冬不穿皮,布衣朴素,自号“布衣”。为了自励,尝托友人镌印四,曰胡布衣印,曰老布衣,曰布衣可终身,曰乡里布衣。2在收入渐丰之时,出入皆以步行,烟酒不沾。为了杜绝不良嗜好,他说:不敢有嗜好,为家风计,不思为乡里后辈、校中学生式也。3某年,他的儿子敬修与陶妃白结婚,石予以家长身份致辞,滔滔不绝讲了一个小时,所谈无非以节俭勤劳为主旨,当时宾客听了无不动容。有一次石予到上海,住在儿子家,儿媳看到他的衣服过于敝旧,为他别置新衣,他连连说:“习奢非治家之道,非治家之道!”
        至孝,是昆山蓬胡氏家风的另一突出特点。胡石予事母至孝为了表达对老母的眷念之情,胡石予先后请人绘制《近游图》和《倚图》,并广请南社友人题跋。当时石予母亲寿年九十,居住在昆山蓬镇,他则在草桥中学任教,时年五十岁,两人的年龄相差四十岁。石予每次回家,总见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走出门外,倚闾企望,盼儿心切石予因母亲在堂,无论多忙,每月必探望母亲一次。南社社友傅屯发出深深的感叹,在《题石予门倚闾望图》中赞叹道:“孝可传家俭可师半兰庐舍日迟迟。为图一慰平生意,九十亲娘五十儿。五十年来儿有孙儿心不改恋母恩。儿行未远归须早,怕见归迟母倚门。
        昆山蓬胡氏还急公好义。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见到镇上无辜受兵燹而死亡的百姓,尸叠满河却无人收的惨景,胡钟祥则慷慨取其所藏钱二百缗,招人埋尸,以收敛入葬一具,予钱二百文,此善举赢得乡人盛誉。1929年,石予之妻患肺病去世,为了却妻子生前的愿望,他与诸儿把妻子积蓄的一千余元在鹤泾湾造桥,以便利乡民来往。乡人遂称此桥为“胡夫人桥”51930年,叔异(石予三子)在上海创办私立国华学校,以国学教育著称,胡石予拿出历年积蓄一千余元,在校中设立奖学金,奖掖贫寒学子,为国家培养人才。2018年,胡思革(石予四子胡昌治幼子)先生将珍藏的胡石予手稿捐献给昆山博物馆,体现了他热心公益事业的拳拳之心
        昆山蓬胡氏特别喜爱读书藏书。胡石予生活节俭,买书却很豪爽。授课之余,他常到苏州“护龙街”(今人民路)一带的旧书铺里去“淘书”,看到惬意的就买,嗜书成癖,每得一本好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经过多年的积累,藏书已达五千多卷,于是写下了“四壁纵横五千卷,一楼坐卧十三年”的诗句。1919年秋,他还编成一个简单的藏书目录。6
        胡石予三子胡叔异继承了其父亲的才智和画梅的本事,并在新学的追求上登更上层楼,与父亲胡石予一样走在潮流的尖端,赴美留学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回国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出版游学及教育书籍多本,如《战后西游记》《东瀛考察记》及《论英美德日四国儿童教育》,特别在小学教育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胡思旅继承了他祖父的喜好,非常喜欢淘书。改革开放时,恢复印刷各种书籍以来就不断买书,将工资几乎都花在购买各种书籍上面,在家里置办了好几个落地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推满了各色书籍,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应有尽有。
        胡石予低调清廉的家风对后世子孙影响也很大,让一代又一代的胡氏后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