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务公开
  • 德育之窗
  • 教学管理
  • 教育科研
  • 教育技术
  • 安保后勤
  • 党团工会
  • 特色建设
  • 学校考评
    详情信息 首页 > 详情信息
    载画满囊诗一肩——纪念胡石予先生
    [发布时间2019年6月18日]

     

    载画满囊诗一肩——纪念胡石予先生

    马一平

    今年是吾昆硕贤胡石予先生诞辰140周年,也是他逝世70周年,作为乡后学,特敬撰斯文,以志纪念。

    胡石予(1868.4.8-1938.8.28),名蕴,字介生,号石予,别署很多。昆山蓬阆镇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诗人、画家和古文学家,被近代国学大师吴江金松岑(天翮)推崇为“江南三大儒”(另二位是武进钱名山和金山高吹万)之一。自幼攻儒学,光绪十三年(1887)20岁时考入新阳(民国后并入昆山)县学(与草桥中学校长汪家玉同科),成为邑庠生员(俗称秀才)。喜吟咏,弱冠时即在家乡蓬阆镇与诗友结文社,互相酬唱,风雅倜傥。辛亥中秋(1911.10.6)在高天梅、余天遂、柳亚子的介绍下加入著名的南社,遂成为南社耆宿之一。其诗冲淡闲适,清丽隽永,神似陆放翁。诗才又极敏捷,1920年冬,柳亚子、陈去病、叶楚伧、王大觉、费公直等南社著名诗人在周庄镇“迷楼酒家”雅集,诗酒兴会,抨击时政,纵论天下大事,积极宣传三民主义,即兴吟咏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迷楼诗。雅集后,亚子嘱堂弟柳率初将十多首“迷楼诗”分寄南社社友,征求和作。石予收阅诗毕,一时诗兴大发,秉烛达旦,全部和成,立即邮寄亚子处,亚子讶其神速,不禁以“八叉七步”(八叉指温庭筠八叉手成八韵,七步言曹植七步成诗——笔者注)来盛赞他,当时传为诗坛佳话。

    今天,我们还能在南社社刊——《南社丛刻》中看到石予先生的许多诗文。先生思想进步,积极参加南社活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欢欣鼓舞,密切关注革命形势的发展,每日看到报载重大新闻,必作诗记之,于是乃成《秋风诗》七律66首。其诗热情讴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志士,无情鞭挞昏庸腐败的清王朝统治者,表达了对民主制度的拥护和向往,揭露了袁世凯企图篡夺革命成果的阴谋。《秋风诗》之《自序》曾收入《南社丛刻》第九集(1914年),诗稿的前一小部分曾发表于其友著名诗人陈去病创办之《民苏报》。石予先生在其毕生所作诗文中,特别珍视《秋风诗》,单独抄成一册珍藏。先生高足、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生前十分推崇《秋风诗》,将其比作杜甫之“诗史”,1978年曾拟亲自抄录,并加补注,推荐给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印之《文史资料选辑》刊用,然终因顾老多病,一年多后溘然仙逝,此事未能如愿。1991年辛亥革命80周年时,由笔者辑录23首发表于《昆山文史》第十辑。2001年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复由笔者选注33首发表于《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二十六辑。

    石予先生诗文之外,兼工丹青,画梅五十年,素享盛誉,名满江左。画梅喜用墨,不喜用颜料;喜大幅,不喜作小件,虬枝纵横,大气磅礴,取法自然,不受画谱之束缚。展纸濡墨,抒写胸中逸气,帧帧各殊,讲究气韵,飘逸高雅,深得神韵。作画必自题诗,诗画双绝,珠联璧合,异常精妙。如赠柳亚子的《画梅赠亚子》一绝即见一斑:

    家在蓬溪浅水滨,百年破屋老梅春。

    一枝摄得癯仙影,赠与分湖旧隐人。

    因声誉日隆,乞求梅画者应接不暇,故1921年由高吹万、柳亚子、余天遂、姚石子、郑逸梅等文坛名流为其重订了画梅润例,以此加以限制。先生还独创一格,画梅只画叶,只画梅实以及只画繁枝不补一花一蕊,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之臻妙境界,所以南社著名诗人、湘集主任傅屯艮盛赞他:“昆山胡蕴真奇卓,载画满囊诗一肩”。

    石予先生学识渊博,术业精深,笔耕勤奋,著作等身。毕生作诗万馀首,撰文上百卷,汇编成帙的有《半兰旧庐诗稿》、《半兰旧庐文稿》、《秋风诗》、《梅花百绝》、《后梅花百绝》、《锦溪集》、《章村诗存》、《半兰旧庐诗话》、《炙砚诗话》、《画梅赘语》、《松窗琐话》、《半兰旧庐杂钞》、《诗学大义》、《四史要略》、《读左绎谊》、《缥缈史》、《岳家军》等十多种,除少数几种曾出版外,大多未及付梓。

    胡氏以诗文与画梅驰誉文坛艺苑,更在教育上贡献卓然。20岁成为秀才后,就试金陵未能中举,因家境清寒,即在家乡蓬阆镇设塾授徒,经过近十年的辛勤教育,成绩斐然,学生中有余天遂等5人成为邑庠生(考中秀才),殊不容易,因而名声大震。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石予先生积极顺应潮流,不顾年近不惑,次年即与长子昌会一起赴沪求新学。分别考入上海东城师范传习所和半景园师范传习所学习。光绪三十三年(1907)赴苏州,任教于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俗称草桥中学,民国后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二中学,今苏州市第一中学),教授国文和修身课达20馀年,又曾断续在私立振华女学、省立第一师范和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兼课。门生弟子遍天下,学生中英才辈出: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著名书画家、收藏鉴赏家吴湖帆,著名雕塑家江小鹣,著名文学家、编辑家王伯祥,著名作家范烟桥,著名书法家蒋吟秋,著名文史掌故作家郑逸梅,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和书法家顾廷龙等一代隽杰,均沐受过他的教泽。作为一个教师,毕生能教育培养出一位如上述这样大师级的学生,也倍感欣慰了;而能培养出如此众多的杰出人才群,在中外教育史上也堪称一个奇迹。

    石予先生国学功底深厚、授课循循善诱,学生如沐春风。又精诗,叶圣陶、顾颉刚在校读书时,非常钦慕,常向其借抄诗稿,录成副本,揣摩学习,乐而不疲。胡氏对学生和蔼中带着严肃,除任课外,兼任舍监,非常关心住校学生的生活,每晚督促学生自修,学生有所叩问,总是详为解答,言无不尽。直至学生入睡了,还要到宿舍巡视一番,看看是否盖好了被毯,检点过了,才放心自己寝息。他视学生为子侄,学生们视其如同父亲,师生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笃学俭行,他的道德文章,对学生们的成长影响很大,在学生们心头留下的印象也实在太深了。无怪乎叶圣老在七十多年后犹念念难忘师恩,1983年1月在为胡先生遗著所作序中深情地写道:“清末肄业于苏州公立中学五年,受业于介生夫子者三年,所受学科为国文。而七十馀年间自省,受用者乃远越于国文。盖夫子崇德笃行,布衣蔬食,其不言之教,当时门第子莫不敬而慕之,且以律己。” 景仰之情,溢于言表。郑逸老亦在其出版的著作中多次追述胡师的嘉言懿行,还在南京师范学院编印的《文教资料简报》1983年第11期上发表了一组记述胡石予先生生平的文稿(包括年表)。

    石予先生崇尚俭德,平生夏不穿绸,冬不御裘,布衣朴素,时有“胡布衣”之号。生活虽俭,但热心公益,济贫救困,踊跃争先。买书也从不吝啬,据郑逸老回忆,先生每天授课馀暇,总喜欢到苏州护龙街(今人民路)一带旧书铺去“淘书”,看到惬意的就买,时常因“淘书”耽误了学校的晚餐时间,就买些饼饵充饥了事。他买书日积月累,添了许多书架,以致走进他的宿舍,须循着书架的环回曲折,才能到达他的座前。后来年老告归(1927年)时,这许多藏书,装了几条船才得以搬回蓬阆镇,可惜后均毁于抗日战争。先生晚年卜居故里“半兰旧庐”,仍笃学不辍,撰文吟诗,与全国各地诗友酬唱;还每日临池挥毫,用毛笔醮清水在光滑的大青砖上练书大字娱乐。67岁时患丹毒,延请医生施行手术,不幸反致右足残废。两年后又逢抗日战争爆发,由家人扶避陈墓镇,后又辗转到安徽铜陵的章村等地。铜陵沦陷,因染上细菌性痢疾,而无医药治疗,呜呼,一代宿儒,客逝他乡。直至抗战胜利,1947年才由先生幼子胡昌治(敬修)赴皖将先生遗柩运归故乡蓬阆安葬。1939年8月28日先生逝世一周年时,其门生故旧高吹万、范烟桥、郑逸梅、赵眠云发起公祭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