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石予文化”的学校制度建设研究
课题方案
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 高伟杰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胡石予: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诗人和画家,被近代国学大师金松岑推崇为“江南三大儒”之一。他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孝敬母亲,终身从事教学,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英才辈出,其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教育家叶圣陶和文史专家顾颉刚、郑逸梅等。
2.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进程中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
3.石予文化:随着苏州市南社研究会对胡石予先生研究的深入,胡石予先生热爱祖国、喜爱读书、俭朴孝顺、多才多艺的性格品质为世人称道,逐渐在昆山蓬朗地区形成了“爱国、博学、俭朴、至孝”的文化氛围,即“石予文化”。
4.学校制度:是指为了指导和约束学校的行为和与学校有关的组织、机构、人员等的行为而制定的教育法律、政策、规章等成文的规则体系。
5.学校制度建设:本课题所指的学校制度建设不仅是制定完善的“文本化”的制度,还包括在制度生成、制度执行和制度完善等方面形成程序化的规则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1.关于“胡石予文化”的研究
中国南社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古城古镇古村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李海珉在江苏无锡文化艺术学校主办的《书画艺术》一书中发表《江南宿儒胡布衣》的文章,不仅介绍了胡石予先生生平,更是把胡石予“爱国、博学、俭朴、至孝”的人格魅力完整地进行了表述。
2015年5月23日,坐落在昆山市蓬朗镇的“胡石予纪念馆”正式开馆,南社学坛很多成员应邀参加开馆活动,其中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中国南社研究中心研究员马一平、苏州大学文学院蔡镜浩教授在胡石予纪念座谈会上发表对“胡石予文化”的评论,他们认为胡石予先生爱好读书,学识渊博,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学校要将 “石予文化”作为核心,传承“石予精神”,开展“石予文化”活动。
2.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
著名学者史洁、冀伦文和朱先奇在《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一文中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做了详细的归纳和整理,他们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他们认为好的学校文化能够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能够促进学生更主动、更有目的、有计划的接受学校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在《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一文中指出学校文化的建设历来是学校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且富有全局性的工作, 包括学校物质环境、规章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要全面突出学校特色和彰显学校的个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在《论学校文化建设》一文中认为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文化可以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同样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他认为认为学校文化具有统率、规范、激励、熔炉和教育的作用。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点和作用,学校文化才能有效的促进学校制度的建设。
著名学者吉标在《制度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的必取之径》一文中认为只有处于学校生活当中的学校成员具备了这种自律精神和义务感,才能使学校制度的缺陷得到有效弥补,才能保障学校制度变革和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从而实现学校文化健康、和谐发展。
3.关于学校制度建设
2005年,东北师范大学的史春媛在她的硕士论文《学校制度文化的解读与创建》中通过案例对学校制度文化创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在学校制度文化创建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合理合法、严格执行、注重延续和勇于创新。
2009年,浙江师范大学的陈海燕在其博士论文《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一文中,以个案研究为视角,介绍了一所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她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制度的“精神性”根源,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在学校存在中的“体现”和“显化”。
2010年,范魁元,刘景撰写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现状和出路》一文,在分析了50余所中小学校制度文本的基础上,提出当前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无章办学”现象严重,学校制度体系不完整,学校制度中体现的发展性与学校自主性不强、人文关怀不够等。作者在大量的案例研究下,提出了以下三个建议:一是建议正确理解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不断完善学校制度体系建设,包括学校章程、学校核心制度和学校外围制度在内的完整的学校制度体系;二是增强现代学校制度的执行力,建立有效的制度执行机制;三是重视现代学校制度的伦理建设,制度安排要体现现代精神等。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的刘任丰在其博士论文《学校制度的个案研究》中认为学校制度的价值追求存在偏差、学校制度的结构不合理、学校制度的语言不严谨、神仙制度与无赖制度并存、学校制度制定密度相当高、制度不稳定、变化速度快。学校制度的建设应该着重于对“学校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的追求”这些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因素上来。
关于本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是以上这些文献理论的研究局限于宽泛的学校文化与学校制度建设间的联系,忽视了特定学校文化内涵在学校制度建设上的策略、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1.传承“石予文化”
学校秉承 “爱国、博学、俭朴、至孝”的“石予精神”,必须注重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本课题研究能够让师生、家长、社会关注“石予文化”,在这样的关注和践行之下,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石予文化”也必然能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取向,也必然能够促进传承,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
2.促进学校发展
课题所在学校是一所建校不到三年的新学校,各项制度的建立正处于起步阶段。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理应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当下的学校制度建设呈现的多是“拿来主义”、“应付考核”、“有文本无内涵”的制度,因此开展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本课题研究以“胡石予文化”为切入点,从学校文化、制度生成、制度执行、制度完善等方面开展研究,最后促进学校形成规范的制度文本、规范的生成机制和运行机制。
3.为其他学校的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随着学校文化与学校制度建设研究的深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说明学校文化能够对学校制度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能够提升师生的自觉行为,能够将学校带上内涵式发展的可持续之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相关理论,为其他学校制度建设提供富有实践意义、具有参考价值的策略、方法和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进一步提炼和完善“石予文化”的内涵,促使全校师生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促进学校在规范的、正义的程序下形成实用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制度文本。
3.促进全校师生能够自觉践行制度,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
4.形成学校制度建设“生成——运行——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其他学校的制度建设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胡石予文化对学校制度生成作用的研究,包括胡石予文化赋予制度生成完备性的研究、胡石予文化赋予制度生成延续性的研究、胡石予文化赋予制度生成民主性的研究等。
2.胡石予文化对学校制度执行作用的研究,包括胡石予文化对增强制度主体在执行过程中认同感的研究、胡石予文化对提高制度主体在执行过程中责任感的研究、胡石予文化对促进制度主体在执行过程中主体感的研究等。
3.基于胡石予文化的学校制度建设原则的研究,包括对人本位、适用性、稳定性等学校制度建设原则的研究。
4.基于胡石予文化的学校制度建设策略的研究,包括对文化先行、普遍参与、民主监督等学校制度建设策略的研究。
5.基于胡石予文化的学校制度建设途径的研究,包括提炼内涵、健全机制、建立监督等学校制度建设途径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重点
准确把握“胡石予文化”的内涵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关键;通过学习、研究和践行“胡石予文化”,不断完善制度生成、制度运行和制度完善机制是整个课题研究的重点。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组一方面要进一步对“胡石予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提炼,另一方面要对学校现有制度进行汇编,通过调查、走访等多种途径,找寻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学校制度建设的现状进行制度生成、执行、完善等方面的实践,由各个子课题研究小组从不同的视角对学校制度建设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最后促进学校形成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形成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材料。
1.启动试运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6月):
首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将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明确研究人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制定详细的课题方案。然后对“胡石予文化”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梳理,在分析、比较和提炼的基础上,赋予学校新的文化内涵。还要对学校“学校制度建设”的方案进行整体规划,包括进行学校制度的分类、现有制度的汇编、师生对现有制度执行状况的调查、师生对学校制度的评价调查等。
2.实施研究阶段(2017年9月-2018年6月):
根据学校现有制度的汇编以及各种调查结果,通过推进会的形式,确定需要新生成的制度名录、需要改进运行机制的制度名录、需要进行完善的制度名录。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全校师生参与,对各项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由各研究小组按照研究内容、子课题的研究要求,有目的的开展推进活动,做好记录、形成材料。最后结合学校制度建设的成效开展经验交流会,对学校制度建设各个程序、环节、内容进行交流和总结,形成中期理论报告。
3.全面推进阶段(2018年9月-2021年1月):
根据中期理论报告的研究结果,将理论运用到实践,进一步对学校的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全校师生都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开展更为丰富的研究活动,有意识、有计划的将“胡石予文化”的内涵渗透到这些活动中来,依托学校文化的内涵,使得学校制度建设能够对学校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每一个课题研究小组都要对课题研究以来的收获体会、经验教训进行全面反思和总结,形成更为成熟的关于“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材料,学校课题组要在这些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课题研究成果。
4.结题鉴定阶段(2021年2月-2021年6月):
通过为期五年的课题研究,一方面促进学校形成规范完备的学校制度体系,较好的规范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总结出基于学校文化进行学校制度建设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对其他学校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将查阅有关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发展的文献,对相关理论与实践资料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梳理,并借鉴国内外与学校制度建设相关的基本理论。
2.行动研究法。在石予小学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3.经验总结法。我们将主要对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案例研究法。本课题以石予小学制度的生成、执行、完善过程为案例开展研究,在案例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制度生成过程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对教师、学生执行制度的调查和访问来收集信息,在最后形成基于学校文化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反思。
九、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把握学校文化与学校制度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让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少走弯路,能够促使学校制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2.优质的制度生成、高效的制度执行和不断的制度完善有机结合,最终能够把更具人文关怀学校制度带入到积极的实践中去,最大化的消除制度规训化的负面影响,将学校制度从一般的规训带入到生动的教化中去。
3.制度文化的发展对学校文化的提升同样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样能够让学校在进行制度建设的同时,使得学校文化更具内涵,学生在良好、积极的学校文化氛围中,能够仍旧以自己的方式思考,能够在制度规训之余享受校园生活赋予生命的活力,最终能够带来学校的良性发展。
十、课题的创新之处
1.在研究方法上,关于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目前的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践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有理论的梳理,也有案例的实证,使得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2.在研究内容上,目前针对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较多,立足学校文化对学校制度建设进行创新的较少。本课题抓住“胡石予文化”的内涵对学校制度建设之间的促进作用,结合实证案例,研究学校制度建设的策略和途径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3.胡石予文化作为学校文化中的一隅,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本课题的研究能够由点及面,能够为其他学校的制度建设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
阶段成果(限5项) | 课题研究方案 | 文本 | 2016.09 |
论文、案例集 | 文本 | 2017.10 | |
课题中期成果报告 | 文本 | 2018.03 | |
学校制度汇编、调查报告、核心制度生成案例、师生活动展示等 | 文本、图像、视频 | 2019.06 | |
关于胡石予研究或学校制度建设研究的论文 | 文本 | 2019.06 | |
最终成果(限3项) | 子课题研究的论文、案例集 | 文本 | 2018.09 |
校园文化展示、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学生活动展示等 | 文本、图像、视频 | 2021.03 | |
基于“石予文化”的学校制度建设研究成果 | 文本 | 2021.03 |
十二、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作为分管学校人事工作的行政人员和一线教师,有着多年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亲历学校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过程,能够给课题研究带来更多有效的想法和意见。课题组核心成员均为学校各科室负责人,都是昆山市骨干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备很好的教学素质,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均有十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获奖,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他们积极向上,热爱科研,多人获昆山市级以上综合荣誉表彰。此外,渤海大学的马玉慧教授是课题主持人的硕士生导师,她有着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主持省级课题研究的经验,将会给课题研究带来强大的支持。
十三、课题的研究基础
1.胡石予研究在昆山地区已经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本课题研究形成了强大的支撑。
2.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本课题研究,从校长室到德育处、教科室、教务处等各科室联动,为课题研究提供广阔的舞台,保障本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学校人事处于2016年初对学校现有制度进行了汇编,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
3.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围绕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搜集和准备工作,已经撰写了多篇关于“胡石予文化”、“学校制度建设”的相关文章,其中课题主持人撰写《基于校园文化内涵的学校制度建设》在2016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江苏省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江南名儒胡石予研究》发表在《学子》2016年第10期。
4.师生参与的高度热情和学校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是本课题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
5.学校为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电脑,为课题组教师网上搜寻资料提供保障。为了确保获得充足的研究资料,订阅了相关杂志、理论书籍,便于教师及时查阅各类相关资料。
6.课题研究分工明确,确保每个子课题都有充足的研究成员及领导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能保证组长主动引领,组员有疑必答或共同讨论的研究方式,确保了课题研究顺利进展。
7.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和每年5%的培训经费,在研究时间和研究经费上给予了充分保障。课题组成员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活动,每学期安排专家来校指导、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