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胡石予研究”的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的研究》课题中期成果报告
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2014年刚创办的学校,目前在校学生2400多人,全校教师130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92.3%。本课题研究能够有效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怎样把丰富新颖的文化知识高效地传递给学生,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些问题都将激发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形成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内驱力。学校应该最大限度地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采取最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年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在研究中提高,在课改中成长,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胡石予
1.昆山本土先贤胡石予(1868—1938),江苏昆山蓬朗镇人。我们学校以胡石予命名,是因为胡石予先生早期任教于苏州草桥中学,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他爱好读书,学识渊博,注重身教重于言教。他的学生英才辈出,其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教育家叶圣陶和文史专家顾颉刚、郑逸梅等。
2.胡石予先生作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诗人和画家,被近代国学大师金松岑推崇为“江南三大儒”之一。他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孝敬母亲,终身从事教学,桃李满天下。
(二)胡石予研究
1.胡石予作为昆山近代名人,胡石予的纪念和研究一直被高度重视。1991年7月27日胡石予故居被昆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至9月政府拨款修复故居现存建筑。
2.多年来,苏州市南社研究会对胡石予先生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石予”文化在蓬朗地区得到进一步推广,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深化。近年来,蓬朗街道以挖掘“石予”文化为核心,以传承“石予”文化为目的,以弘扬“石予”文化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石予”文化活动。街道多次组织相关人员,拜访“石予”文化的研究专家,探讨“石予”文化的精神本质。 2008年,中国南社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古城古镇古村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李海珉在江苏无锡文化艺术学校主办的《书画艺术》一书中发表《江南宿儒胡布衣》的文章,不仅介绍了胡石予先生生平,更是把胡石予“爱国、博学、俭朴、至孝”的人格魅力完整地进行了表述。
3.2015年5月23日,胡石予故居纪念馆正式开放,吸引了国内各界人士前来参观。2015年5月29日,昆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雪纯等领导一行来胡石予故居纪念馆参观。
4.2016年6月1日,由中华南社学坛、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发起举办的《南社的红色记忆 张家港展》在张家港香山公园拉开序幕。胡石予故居纪念馆作为中国南社文化遗存保护联盟主席单位受邀开幕仪式。2016年8月9日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华人德教授率团参观胡石予故居纪念馆时为纪念馆签名并题词。
(三)教师队伍建设
1.广义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指“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本课题所指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以“胡石予文化”的内涵为途径,通过“爱国、博学、俭朴、至孝”的精神去影响教师,开展相关活动,形成规章制度,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
2.基于“胡石予研究”的教师队伍建设:借鉴胡石予教育思想特别是其谦虚好学、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用于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即丰富教育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升华教育境界),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着重点在于人,它关注人的兴趣态度、情绪积极性等对工作及其效率的影响,从人性、心理的角度来剖析和改善参与者的主观条件,从而带动对客观因素的改变,以期总体上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在学校教育管理中,重视教职员工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和群体意识。一所学校只有正确引导群体心理,发挥群体动力,才能充分激发群体士气,增强群体凝聚力,减少群体内部冲突,加强与管理者配合力度与默契,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2.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类行为的积极的动因和源泉。需要引起动机,动机驱动行为。马斯洛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某一种需要没有满足的时候,人就会去追求它,从而产生内驱力。当这种需要满足以后就不再有动力了。而这时又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需要,再驱使人去追求它,直到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学校帮助青年教师知道他现在处于需要层次的哪个水平上,他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那么,学校就能在相应的方面给予培训而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以促使青年教师其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3.目标设置理论。这是爱德温•洛克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强调目标在行为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决定个体的行为方面起直接作用的是个人本身为自己设定的具体目标,目标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沿着特定的轨道进行。它使人们知道他们要完成什么任务以及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根据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在教师培养中,学校通过一定的培训措施,引导青年教师为自己设置目标,将他们的行为统一在一个方向上,以此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组织管理中应采取目标明确化,而不是简单地告诉青年教师“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做”,同时应对目标过程及时反馈。
据此,本课题将在行为科学理论等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学校发展方向与教师发展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校本研究机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引导教师不断转型升级,实现专业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 传承乡土先贤文化的需要
昆山是东南名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乡土人文资源。在城市发展步伐加快的同时,必须传承先贤的智慧,彰显乡土文化的底蕴。胡石予故居纪念馆展示了昆山先贤的杰出人才事迹,我们作为用胡石予命名的小学校,必须因地制宜,注重内涵挖掘,唤醒乡土记忆,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本课题研究积极配合街镇历史文化建设,与本地区的相关部门、街镇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调动全体师生的参与热情,使街镇历史名人纪念馆真正成为师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和传承社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是什么,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前提下应确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需要创设哪些外部环境和条件等等,本课题研究对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实践办法,对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们所培养的教师应该是人心思进,在思想上体现进步与创新,行为上体现文明与儒雅,心理上体现健康与愉悦,竞争中体现智慧与合作的具有时代气韵与现代风采的形象。通过五年的研究,努力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做好对“石予文化”内涵的传承,让整个校园形成爱国、博学、俭朴、至孝的文化氛围,促进全体教师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让教师在师德师风、专业学识、才艺能力和实践水平上都能有较大的进步。
子课题设计:
基于胡石予研究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策略研究
基于胡石予研究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途径研究
基于胡石予研究的教师个人素养提升模式研究
基于胡石予研究的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方法研究
基于胡石予研究的教师间协作发展方式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认识水平,以听课测评等方式了解教师的业务能力,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和前期资料。
3.行动研究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寻找“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我们将主要对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八、课题研究的工作措施
1.搭建成长平台,锤炼教学本领
学校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的舞台,促使其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1)青蓝工程。学校专门制定了方案,明确了青年教师培养的目标和措施。聘任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学科导师,常态化指导青年教师。三年来,他们基本上保持每天听课评课两节,我校青年教师基本保持着每学期被听课指导5次以上,有了他们的帮助,青年教师较快地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法,缩短了教育教学工作适应时间,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基本功训练。学校组织入职两年内的教师开展了两字(钢笔字、粉笔字)练习与展评;要求所有青年教师参加“石予雅韵”午间讲故事活动,以锻炼提高普通话水平;举行了青年教师命题竞赛、征文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夯实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3)市校合作。2017 年 4月至12月,学校委托江苏师培培训有限公司实施了“核心素养下青年教师苏派高效课堂(语数英)”的市校合作项目,主要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讲座、报告、课堂问诊、课堂展示、教学设计点评、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语数英学科新教师尽快找到高效课堂的实施路径,探究教学策略和方法,实现课堂的高效率、高质量。
2.举办教学比武,提升业务水平
自2014年9月起,学校就开始组织举办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至今已举办了9届,而青年教师大比武的人员、形式和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校和教师实际不断进行调整,以使青年教师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比如说在比武内容上,从原来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展到命题竞赛、教学设计、基本功比赛、主题演讲、征文等;在形式上有说课、微课、课堂教学等;在参赛人员上从原来的一起参加,变成第一学期2至5年教龄的比武,第一年入职的听课学习,第二学期应届毕业的一起比,对所有的获得一二等奖的老师,学校将安排分批进行校级公开教学展示活动。
3.举办石予讲坛,更新教育理念
2016年10月12日,我校举行了“石予讲坛”的启动仪式,由倪桂华校长介绍了“石予讲坛”的筹备情况,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随后由学校德育处以“文雅用餐”为主题作了专题讲座。
自“石予讲坛”开办以来,二十多名专家、教师走上了“石予讲坛”,内容主要包括师德师风建设、心理辅导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交流、经验分享等,让广大教师了解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了解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学习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作用不可小觑。
至今,“石予讲坛”已成功举办了18期,广大教师把从讲坛上受到的教育教学启发、到查阅搜集阅读相关的教育理论文章、再到个人的教育实践,有效推动青年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4.创设特色课程,促进个性成长
学校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围绕学生成长的需要,根据青年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努力探索和实践校本课程建设,鼓励老师自行开发校本课程。
(1)武术特色。学校聘请梅花螳螂拳传承人——梁国爱师傅作为学校武术特色课程的总教练和顾问,先对体育教师进行一级培训,然后逐步开展以年级组为主的所有教师二级培训,确保梅花螳螂拳逐步在校园中普及,为武术的传承发展提供长效机制。本学期,我校组织青年体育教师,在梁国爱师傅的指导下着手编写武术校本课程,以此来规范我校的武术训练,锻炼学生的身体,陶冶学生的性情,加深他们对祖国武术传统文化的理解。
(2)版画特色。在苏州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里,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一个值得苏州人骄傲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本学期,我们在贯彻落实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大纲教学要求,利用我校的教学硬件和师资条件,提出了在美术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中推广儿童版画教学的美术教学思路,成立了版画特色社团和版画教学校本编撰小组,邀请了校外专家来校指导,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我们广泛地横向参考兄弟学校儿童版画教学的先进经验和理念, 挖掘自身特点,纵向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和风格,开展了版画教学活动和课题研究的实践与尝试。
(3)足球特色。2017年9月,我校已被遴选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月初,成功申报了苏州市“笼式足球”特色项目。我们组织的足球社团能提高我校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增进学生对足球这一运动项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足球校本课程,目前已具雏形,下一步就是进行全校推广,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具有一些足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校园足球真正成为我校的特色之一。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课题研究和校本培训有力促进了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一批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2014年至今,每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公开课评比、展示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加的教案、论文、课件比赛,获奖都达八十多人次。在2016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有3堂课例获得部优,2堂课例获得省优,还有26堂课例获得昆山市一二等奖;2017年拍摄上传市局教研室昆山市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研发制作活动微课共139节,其中92节获得优秀;2017年昆山市教学大比武,我校5位青年老师稳定发挥,分别在语数英科学综合五个学科上从片里出线,获得市级比赛资格,分获一二等奖;2018年的2014届青年教师大比武中,我校3位老师从片里出线,获市级二等奖。2017年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有19节课获市优;还有多位老师在市级展示课中获好评。
三年来,有5名教师被评为教坛新秀,有7名教师被评为教学能手,有1名教师被评为学科带头人。2014年至今,我校共有5位老师获得了心理辅导资格证,6位老师获得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称号,82位老师顺利参加了教育技术培训并合格。
2. 一批教科研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
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参加了师陶杯、行知杯、蓝天杯教案、论文评比、陶研论文等多项论文评比活动,2017年1月至今,刘香等34位老师的文章发表在省级刊物上;高伟杰等36位老师在苏州市优秀教案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宗怡如等35位老师在苏州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包玲玲等13位老师在“我的教育小故事”征文评比中获二三等奖;陶筱茹等22位老师在苏州市陶研论文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周益群等47位老师在“蓝天杯”教学设计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在昆山市“薪火相传——好家训好家规”昆山市中小学师生书法展示赛中,宗怡如老师获三等奖,陈璐获一等奖,杨嘉丽、陈瑶获二等奖,程子涵、程冉冉获三等奖;我校校刊《梅香石予》在昆山市校刊评比中获一等奖。
3. 一批课题研究成果论文在省级以上发表
学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撰写了多篇关于“胡石予文化”的相关文章,其中高伟杰老师更是以“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制度建设研究”作为研究生论文的课题,熊艳老师撰写的《江南名儒胡石予研究》发表在《学子》2016年第10期;《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发表于《华夏教师》。
4. 学校获得一批创建成果
学校先后成功创建昆山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昆山市绿色学校、苏州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铜奖)。
十、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1.大部分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学习的时间不能充分保障。
2.课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二)改进措施
1.首先,加强课题研究组与课题领导小组的联系,做到集思广益,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课题研究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争取共同完成课题研究的目标。
2.其次,参研教师加强过程性资料的完善。主要包括:计划性资料、基础性资料、专题性资料、过程性资料、实效性资料以及总结性资料,涉及到个人阶段性计划、个人阶段总结、论文、案例、调查研究、获奖证书等等。
3.每位课题组成员要有学习、实践、研究的热情,能够参与研究而就不要把研究当作负担。要有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有明确的目标,并能找出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合作的精神,能够为课题组研究的课题不断深入努力做贡献。
4.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能力需要。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年龄段教师相比,青年教师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自尊心更强,目标更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更大,受到学校的约束更多(尤其刚入职的教师),自信心更容易受挫。学校要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支持,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青年教师成长,协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教学方式,强化信心,塑造长处,提高自我效能,满足他们的能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