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胡石予研究”的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2014年刚创办的学校,目前在校学生2013人,全校教师107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90.65%。本课题研究能够有效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怎样把丰富新颖的文化知识高效地传递给学生,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些问题都将激发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形成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内驱力。学校应该最大限度地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采取最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年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在研究中提高,在课改中成长,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胡石予
1.昆山本土先贤胡石予(1868—1938),江苏昆山蓬朗镇人。我们学校以胡石予命名,是因为胡石予先生早期任教于苏州草桥中学,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他爱好读书,学识渊博,注重身教重于言教。他的学生英才辈出,其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教育家叶圣陶和文史专家顾颉刚、郑逸梅等。
2.胡石予先生作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诗人和画家,被近代国学大师金松岑推崇为“江南三大儒”之一。他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孝敬母亲,终身从事教学,桃李满天下。
(二)胡石予研究
1.胡石予作为昆山近代名人,胡石予的纪念和研究一直被高度重视。1991年7月27日胡石予故居被昆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至9月政府拨款修复故居现存建筑。
2.多年来, 苏州市南社研究会对胡石予先生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石予”文化在蓬朗地区得到进一步推广,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深化。近年来,蓬朗街道以挖掘“石予”文化为核心,以传承“石予”文化为目的,以弘扬“石予”文化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石予”文化活动。街道多次组织相关人员,拜访“石予”文化的研究专家,探讨“石予”文化的精神本质。 2008年,中国南社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古城古镇古村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李海珉在江苏无锡文化艺术学校主办的《书画艺术》一书中发表《江南宿儒胡布衣》的文章,不仅介绍了胡石予先生生平,更是把胡石予“爱国、博学、俭朴、至孝”的人格魅力完整地进行了表述。
3. 2015年5月23日,胡石予故居纪念馆正式开放,吸引了国内各界人士前来参观。2015年5月29日,昆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雪纯等领导一行来胡石予故居纪念馆参观。
4.2016年6月1日,由中华南社学坛、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发起举办的《南社的红色记忆 张家港展》在张家港香山公园拉开序幕。胡石予故居纪念馆作为中国南社文化遗存保护联盟主席单位受邀开幕仪式。2016年8月9日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华人德教授率团参观胡石予故居纪念馆时为纪念馆签名并题词。
(三)教师队伍建设
1.广义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指“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本课题所指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以“胡石予文化”的内涵为途径,通过“爱国、博学、俭朴、至孝”的精神去影响教师,开展相关活动,形成规章制度,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
2.基于“胡石予研究”的教师队伍建设:借鉴胡石予教育思想特别是其谦虚好学、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用于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即丰富教育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升华教育境界),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 传承乡土先贤文化的需要
昆山是东南名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乡土人文资源。在城市发展步伐加快的同时,必须传承先贤的智慧,彰显乡土文化的底蕴。胡石予故居纪念馆展示了昆山先贤的杰出人才事迹,我们作为用胡石予命名的小学校,必须因地制宜,注重内涵挖掘,唤醒乡土记忆,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本课题研究积极配合街镇历史文化建设,与本地区的相关部门、街镇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调动全体师生的参与热情,使街镇历史名人纪念馆真正成为师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和传承社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是什么,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前提下应确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需要创设哪些外部环境和条件等等,本课题研究对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实践办法,对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现状
1.关于胡石予的研究并不多,主要由南社成员,以及李海珉、马一平等人写了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只是介绍胡石予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性格品质,以及提炼出了“石予精神”的文化内涵。
2.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比如说,王世军,徐中仁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发表了《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主要介绍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王毓珣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发表了《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理性思索与实践探讨》,概括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与方法。类似这样的理论研究有很多,但大多只是顾及了教师待遇的保障和继续教育的投入这两个方面,忽视了学校文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们所培养的教师应该是人心思进,在思想上体现进步与创新,行为上体现文明与儒雅,心理上体现健康与愉悦,竞争中体现智慧与合作的具有时代气韵与现代风采的形象。通过五年的研究,努力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做好对“石予文化”内涵的传承,让整个校园形成爱国、博学、俭朴、至孝的文化氛围,促进全体教师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让教师在师德师风、专业学识、才艺能力和实践水平上都能有较大的进步。
子课题设计:
基于胡石予研究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策略研究
基于胡石予研究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途径研究
基于胡石予研究的教师个人素养提升模式研究
基于胡石予研究的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方法研究
基于胡石予研究的教师间协作发展方式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的思路
作为一所和胡石予有着特殊渊源的学校,我校将研究胡石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课题的提出,旨在通过研究胡石予,在教师原有的专业水平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在知识系统、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师德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在注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研究的过程
1.启动试运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6月):
首先要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将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明确研究人员、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然后对“胡石予文化”的内涵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梳理,在分析、比较和提炼的基础上,赋予学校新的文化内涵。还要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案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对教师队伍现有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学校制定教师培训和发展计划、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等。
2.实施研究阶段(2017年9月-2018年6月):
根据教师制定的个人发展规划,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研究小组的实践研究。每一位教师都要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包括典型的班主任工作案例、典型的课堂教学设计、公开课展示、继续教育情况,以及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获奖情况等。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各研究小组通过有目的的开展教师活动,使得研究人员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思路。对于教师参加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经典诵读”活动、“才艺培训”活动等,各小组要做好资料记载和留存工作。最后要结合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状况,每一个子课题研究小组,都要形成对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反思和总结。
3.全面推进阶段(2018年9月-2021年1月):
每一位教师都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开展更为丰富的研究活动,有意识、有计划的将“胡石予文化”的内涵渗透到这些活动中来,从而真正促使教师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水平、个人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每一个课题研究小组都要对课题研究以来的收获体会、经验教训进行全面反思和总结。学校课题组要在这些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课题研究报告。
4.结题鉴定阶段(2021年2月-2021年6月):
通过为期五年的课题研究,一方面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另一方面要总结出基于学校文化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形成对其他学校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材料。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认识水平,以听课测评等方式了解教师的业务能力,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和前期资料。
3.行动研究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寻找“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我们将主要对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实验优秀论文、科研成果汇编。
2.装订相关子课题的研究的论文、案例集。
3.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获奖证书、公开课展示等。
十、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研究基础及保障条件
(一)人员分工
课题组由市德育学科带头人、学校校长主持。课题组核心成员均担任条线分管工作,都是市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备很好的教学素质,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均有十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获奖。子课题副组长均为年轻教师,他们积极向上,热爱科研,精力充沛。
(二)研究基础
1.胡石予研究在昆山地区已经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本课题研究形成了强大的支撑。
2.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本课题研究,从校长室到教科、教技、教导处各科室联动,为课题研究提供广阔的舞台,保障本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学校人事处于2015年撰写了《石予小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状况的调研报告》,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3.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围绕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搜集和准备工作,撰写了多篇关于“胡石予文化”的相关文章,其中高伟杰老师更是以“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制度建设研究”作为研究生论文的课题,熊艳老师撰写的《江南名儒胡石予研究》发表在《学子》2016年第10期。
4.围绕本课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对有关方针政策、教育思想、教学策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学校为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电脑,为课题组教师网上搜寻资料提供保障。为了确保获得充足的研究资料,订阅了相关杂志、理论书籍,便于教师及时查阅各类相关资料。
2. 课题研究分工明确,确保每个子课题都有充足的研究成员及领导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能保证组长主动引领,组员有疑必答或共同讨论的研究方式,确保了课题研究顺利进展。
3.学校制订了相应的学习制度、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在研究时间上给予了充分保障。课题组成员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活动,每学期安排专家来校指导、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学校制订了《石予小学校本培训学习考勤制度》、《石予小学教师外出培训差旅费报销管理办法》等,在研究时间和研究经费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